李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智能建造与环境学院讲师,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Geoderma等期刊审稿人、学校科研创新团队“绿色生态赋能城镇防灾韧性创新团队”带头人。2023年入选学校“渭水人才计划”,2024年、2025年分别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和“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实现学校零的突破。自2016年以来,长期从事非饱和黄土的水力特性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2025年获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为我校首次获批)。主持省部级教科研项目5项,校级项目3项。在中科院TOP期刊《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国内外知名期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岩土力学》《水利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作特邀报告。

从“实验室守夜人”到“黄土研究者”:在重复里找到热爱
凌晨的实验室,闹钟准时响起。李华从临时搭建的行军床上坐起,揉了揉酸涩的双眼,熟练地走到渗透仪前,记录下一组非饱和黄土的渗流数据。这样的夜晚,在她的博士生涯里,十分常见,不分昼夜,只为捕捉水分在黄土颗粒间游走的细微规律。
“那时候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泡在实验室。”回忆起那段日子,李华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科研的热爱。她用九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从“跟着实验走”到“领着问题跑”的科研路。谈起取得的科研成绩,她笑着说:“我没什么宏大规划,只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时,慢慢踩出了这条路。”
李华与地质工程的缘分,始于高中课堂上对地理的好奇。“那时候觉得地层岩石特别神奇,总想问‘为什么这片土地长成这样’。”2010年,她带着这份好奇心考入心仪的大学,成为地质工程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2016年博士研究生入学后,李华跟着导师主攻非饱和土研究。刚进实验室时,她的任务很简单:盯着一台渗压仪,记录黄土样本在不同湿度下的力学数据。“实验一做就是两三个礼拜,24小时不能断。”为了不耽误数据采集,她和同学把折叠床搬进实验室,定好每两小时一次的闹钟,哪怕是凌晨,也会准时爬起来读数。

正是这份认真,让李华在重复的实验里发现了新问题:传统理论对黄土渗流的解释,在陕北延安新区的压实黄土中并不完全适用。“那里是‘平山造城’,把山挖平、用黄土填沟,这种重塑黄土的水力特性和天然黄土完全不同。”带着这个发现,她跟着团队多次往返延安新区,在工地上挖取土样,在实验室里反复模拟降雨条件,最终建立了适用于压实黄土的渗流模型,相关成果后来发表在《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
“科研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在野外的黄土坡上,一点点‘抠’出来的。”李华说。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同行引用时,她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那些在实验室守夜的日子,那些反复修改的论文,都不是白费的。我的成果能帮工程师判断路基是否安全,能为滑坡防治提供依据,这种价值感,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三年磨一剑:国基金申报背后的“崩溃”与“坚持”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科研梦,李华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工作,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初到学校,她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第一年申报时,李华耗时三个多月撰写申请书,提交后却未获通过。她短暂调整后,随即投入后续准备。此后,每年寒假成为她的关键攻关期。整个寒假,别人忙着买年货、走亲戚,她却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逐字逐句修改申请书。“每一句话都要琢磨,比如‘研究现状’部分,不仅要梳理别人的成果,还要找出别人没解决的问题;每一张图都要优化,连坐标轴的字体大小都要调整到最合适。”她说道。
如今回忆起那段时光,李华依然记忆犹新。连续两年申请均未通过,李华也曾感到气馁。但她深知,在科研的征途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这是一场对智慧、耐心和毅力的多重考验,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坚持。也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连续三年递交申报书后,2025年8月的一天,李华等来了自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批的消息。那天,她正在实验室整理数据。电脑屏幕上“立项”两个字跳出来的瞬间,她突然红了眼眶,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一切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翻开李华的科研项目申请书,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有红色的批注,有黄色的高亮,还有用便利贴贴着的补充思路。“科研就像磨剑,第一次磨可能不够锋利,第二次可能还有缺口,可只要一直磨,总有一天会闪闪发光。”当谈及申报心得时,李华说道:“科研工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要怕失败,失败不是终点,是帮你找到正确方向的路标,要懂得并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提炼,从而更好地前进。”
科研反哺教学:让黄土知识“活”在课堂里
在学生眼里,李华是个“特别的老师”——她的课上,没有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充满了黄土坡上的故事、实验室里的发现。她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让土力学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行业进步的 “有用学问”。就像她常说的:“科研不是老师的‘独角戏’,把科研过程、成果融入教学,既能让课堂更有深度,也能帮学生提前触摸到学科的前沿 —— 这才是教学真正的意义。”学生们总说,听李华老师的课,从不会觉得土力学是躺在书本里的冷硬文字,她会把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听得懂、理解透、会应用。
除了课堂教学,李华还经常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生需要的不只是专业指导,还有‘你能行’的鼓励。”备赛期间,无论深夜还是周末,只要学生提出疑问,她总能第一时间回复,有时为了一个数据模型的优化,还会和学生展开线上讨论。当团队遭遇思路瓶颈时,她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式提问,启发学生自主突破。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信息大赛、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并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
教学科研之余,李华还牵头申报了工程造价专业,制定了契合行业需求的培养方案,把BIM技术、智能施工等现代化课程融入教学。“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跟上行业发展,要能为陕西的城市建设出一份力。”2024年,工程造价专业迎来第一届本科生,看着教室里朝气蓬勃的学生,李华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对未知充满好奇,对科研满怀热忱。
步履不停:在科研路上慢慢走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落在桌上那块延安黄土样本上,李华的目光落在样本上,思绪仿佛被拉回到那些与黄土相伴的日日夜夜。“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自己为什么要做这行。”她说道,眼里闪着温和而坚定的光。这份对黄土的执着,早已融入她的每一次实验、每一篇论文,也支撑着她走过科研路上的许多不易。
如今,李华不再是一个人前行。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廖红建教授的带领下,智建学院各位老师通力合作,成立了“绿色生态赋能城镇防灾韧性”创新团队。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她与团队成员一起,围绕西北区域性土的水文响应规律、城镇化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地热耦合污水入渗与污废水处理技术三个方向不断深耕——从陕北的野外监测到实验室的模拟分析,从边坡稳定性研究到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的探索,她们的目标始终明确:让研究走出论文,真正服务于这片土地。

这些年,李华从没有停下过参加学术会议的脚步,哪怕科研和教学再忙,只要有合适的会议,她总会想办法挤时间去。“学术会议不是‘走形式’,是真能给科研‘充电’的地方。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比对着文献看十遍都管用——不仅能听到前沿的研究思路,还能得到针对性的建议,甚至可能遇到未来的合作伙伴。”她深知,突破性的灵感往往诞生于思维的碰撞之中。“做科研最怕闭门造车,别觉得自己的研究小就不敢分享,也别因为怕提错问题就不敢交流。哪怕是听别人的报告,里面某个实验细节、某个分析角度,都可能帮你解决卡了很久的难题。”她分享道。

现在的李华,依旧保持着忙碌却规律的生活:白天上课、带学生做实验,晚上改论文、完善项目方案,偶尔压力大了,就去公园散散步。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李华收拾好桌上的土样,又打开了电脑里的实验数据表格——新一批黄土样本的渗流测试还在进行中,她要趁着晚上把数据整理出来。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认真又专注,就像多年前那个在实验室守夜的姑娘,眼里始终闪着对科研的热爱,从未改变。